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节日作文

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作文

admin 节日作文 2016-10-11 08:18:00 学雷锋日作文

  其实雷锋精神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从学生时代起,《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就广为传唱,雷锋精神就在我的心中扎根。那个时候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是一位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心地善良的解放军。而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雷锋精神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不同时代的雷锋精神涵义是不同的。

  雷锋精神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是党给了我生命;是党给了我幸福;是党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党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是党给我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是党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是党给了我一切。为了党,我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他不仅是这样写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甘愿当革命需要的“傻子”,把生命中的每一分光和热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帮助别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不移地坚信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雷锋精神在今天和今后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 “多帮助人民做点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些生动、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雷锋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一生虽然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但却是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光都无私地奉献给人民,以对人民的真诚与火热的.赤子之心和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壮丽而辉煌的人声乐章。

  雷锋精神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在日记中这样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行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雷锋的一生有过很多次工作变化,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像螺丝钉一样,钉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像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了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链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这种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精神,正是雷锋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的形象概括和革命人生观的生动体现。雷锋能够甘当革命的螺丝钉,是与他把自己的前途置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之中分不开的。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用甘当革命螺丝钉的实干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雷锋精神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雷锋在日记中这样说:“应当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处处做到增产节约,发扬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铜;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雷锋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看来,不能认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力气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在雷锋纪念馆的展品中,有一些展品是雷锋曾经用过的补了又补还不舍得扔掉的袜子和衣服,这是他勤俭节约的真实写照。但他却把自己每个月微薄的津贴和零花钱拿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觉为国分忧,乐于奉献。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实现现代化需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就更需要我们自觉地把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

  不同的时代,雷锋精神的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学习雷锋精神不能只学习什么是雷锋精神,而是要把雷锋精神转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要把雷锋同志当作思想品格的一面镜子、道德规范的一把尺子,经常照一照、量一量,不断提高、升华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习雷锋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把雷锋精神深刻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uowen/huatizuowen/jierizuowen/2016-10-11 081818/732639.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